眾所周知,我們的普通話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,自從普通話普及以后,完全可以跟全國各地之間的人做無障礙交流。
那么問題來了,古代都是以各地方言為主,并沒有統一的語言,也沒有普及普通話,那么各地之間的人們是怎么交流的呢?
其實在古代,也有一種用于全國各地交流的話,不過不叫普通話,而是稱之為“官話”。官話早在朱元璋的明朝時期就已經編纂并加以推廣,到了清朝雍正期間,官話便開始流行起來,不僅常用于朝廷,老百姓也慢慢用于日常交流中。
官話的產生
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,因為文武百官都是來自全國各個地方,于是上朝議事的時候,在朝堂上臣子們各自用自己的家鄉方言匯報工作。就會出現了雞同鴨講的尷尬局面。那時候又沒有設置翻譯,所以每次上朝,都讓朱元璋對于這個語言問題很是頭疼。不久,朱元璋便下令編纂一套官方通用的語言,從此,才有了一種便于全國交流的官話。
官話的發展
真正讓官話流行起來的是清朝的雍正。因為雍正特別勤政,而并不是所有官員都勤于學習官話,所以經常出現有些官員因為語言問題影響了工作效率,甚者有些官員直接用方言寫奏章。于是,雍正下令敕造正音書館,強制要求所有官員和讀書人都必須學習標準的官話,再慢慢延續到民間,讓老百姓也跟著學習官話。
怎么讓全國各地的人能順暢的溝通交流,達到資源流動的目的,一直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。但古代不像現代,有拼音的學字法,所以要真正達到讓朝廷百官和老百姓都學會官話,是個非常有難度的工程。可以想象,主導推廣官話的朱元璋和雍正兩位皇帝為此做了很多努力。
朱元璋下令編纂的官話,是在恢復漢族語音正統性的基礎上編纂的。而且因為當時的首都是南京,所以,便將首都南京官話設定為官話。而雍正是以當時北京的方言為基礎,設定的官話,所以兩者之間略有差別。